景物是那般的熟悉,当他乡的早濑踏上我们的城市,那引以为豪的外滩必然撞入我们的眼帘。
早濑被公司派到上海,他刚刚失去女友,带着伤痛和哀怨,来到上海,在这个城市邂逅了姐妹方敏和方琳。
日本海报
为了剧情需要,早濑昏倒于方敏任职的酒店,同样为了叙事结构的简单,导演让一场大雨维系了他和他的语言教师方琳的相识,似乎浪漫,却有着抄袭之嫌。殊不知这不是日本,上海女大学生不会在雨中自虐,情节的需要却少了些实在。同样所谓的一见钟情让方琳有些魂不守舍,约早濑到家里前花蝴蝶一般的换衣场景方琳的欣喜感,仿佛中国女孩子永远想嫁老外,这是日本人本能的优越感在并不张扬的叙事俯视着这个城市,同样我们看到了饰演父亲的牛犇过于谦卑的笑容,这种谦卑一直延续到片子结束,这样的低三下四的笑容总有些不快。我们应当明白曾经是“孤岛"的这个城市的上一代人对日本人没有多大的好感。
老城区的煤烟和痰盂、自行车这些景物的构成依然是他人对这个城市的窥探,离这个城市的特征远矣。这点上我推崇娄烨的《苏州河》虽然有些矫情,可是他把握住了这个繁华中有些颓废的上海精神风貌。
这个电影显然是不熟悉上海的人编的,为了叙事的需要随意的巧合串起原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人物,苍白而没有现实的基础。
早濑帮助方琳男友的戏过于牵强,导演显然将他塑造成日本的“雷锋"了,电影所有的细节编造的痕迹太浓,无法让人信服。
两个都对日本人感兴趣的亲姐妹演绎着灰姑娘的故事,日本人历来喜欢苦情的故事,当早濑表示喜欢姐姐方敏的时候我们必然知道拥抱的底下有着戏剧的发生,在浪漫的钢琴声里妹妹看见了他们的拥抱,争风吃醋的上海姐妹给异国的人将留下什么的影响,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民族,我们都会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思索问题,这样刻意的情节让人骨鲠在喉。死缠乱打的妹妹琳爱得真是莫名其妙,一家人互商互量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选择,而为着造就戏剧冲突的而隐瞒自己病情的姐姐方敏更让人搞不懂。
可笑的是导演还喜欢营造诗意的镜头,比如相隔在铁门两边的早濑和方敏的握手以及接下来紧紧的拥抱,一见钟情是这个都市童话唯一的解释,但是它缺乏着现实的基础。那段方琳和早濑升格的画面只是导演浪漫的俗套罢了。
为了将戏拍的好看导演让这个日本男人成为这个行将离世的中国女孩爱情神话,缠绵悱恻,深情相吻,饰演姐姐的徐静蕾依然是本色出现,演技平平,可能是剧本的原因,饰演妹妹的董洁只会嚷嚷毫无演技可言。在父亲给她讲了姐姐病情使她理解后的那段芭蕾太为造作。
接下来方家请早濑吃饭的戏里侧顺光让场景犹如梦幻,气氛的营造只是为了让煽情的最大化。故事注定要让姐姐死去,留下惆怅和永恒的话题,这仅仅是电影的需要,这是一部没有现实基础的电影借了上海的壳而已,没有任何内涵可言。
上海正在成为都市电影的焦点,繁华若梦的夜上海给时尚的人们留下怀旧和憧憬的舞台。
都市的灯火里,爱情泛着幽蓝的光芒,忧伤的爱情题材永远是最好的买点。
可是,没有真情实感和令人信服的情节,电影是打动不了人的。
导演镜头中的上海大多数是破败而残旧的,这是我们的城市,但是这不是我们全部的城市。为什么这样选景,只有导演自己明白。
而片子里妹妹在摩托上从来没有带过头盔,这显然是违背中国交通法规的。
城市一如片中的繁忙,那份湖心亭里遛鸟品茶的雅趣早被快餐挤兑,正如那人的感慨:上海和东京没有什么不同。这,我们是应该庆幸还是悲哀?!这部空洞的影片没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特质,有的只是刻意过度,早濑对于两个中国女孩而言犹如“圣徒",一部日本人拍的电影面对的是本土市场,这种本能的优越感是被故意包装在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里的,这是计谋,我们必须警惕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