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一推出就获得当年旬报十佳奖第一名,入选日本名片200部,一般意义上也被认为是黑泽明最好的电影之一。除了影片本身的主题和哲学思辨之外,在视听语言的营造和使用上也是非常优秀的。影片在叙事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闪回、旁白的使用和结构的独特。
和黑泽明扬名立万的《罗生门》一样,《生之欲》也使用了多角度多变化的旁白叙事系统。黑泽明在《罗生门》里用了数个主观的叙事角度,他以此来说明在叙述中是不存在中立和客观的——尤其是在那些叙述者本身也是事件参与者的情况下。《罗生门》中的那些闪回依托于个人,依据的是数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叙述,所以影片在探讨人性的自私和吝啬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并没有“黄钟大吕”般的“钟鸣之声”。
《生之欲》却不是这样,黑泽明也没有想在影片中探寻什么“真相的不可琢磨性”和“人性的自私”。所以,影片并没有出现一个预设的“人性是自私”的观点。影片很朴素地使用了旁白——并不是用旁白来阐发主题。而是用它来烘托主题。
在以前,死亡是作为他人特享的物品而存在的,所有的死亡都与己无关。可是这次,渡边堪治要一个人处理死亡。而且,面对死亡的不仅仅是渡边堪治一人,观众们也在黑泽明的带领之下和主角一起等待死亡的到来。观众们不知道死亡会发生的确切时间,在银幕前,我们只知道在电影结束前,渡边堪治一定会死。电影和戏剧经常将死亡处理在故事的结尾,这是叙事结束的一个明显的信号,也是所有观众的预期。可是出乎所有观众意料的是当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渡边堪治突然就死了。在剩下来的三分之一时间里,影片是没有主角的。
黑泽明这样处理影片有一个结构学和生活实际中的对比。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命步骤,人类无法控制自己死亡的时间、也无法准确预知死亡时间。在我们看来,渡边堪治的死是意料之中的,同时也是出乎意料的——当然生活中的死也是这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