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角川称电影发行业没有衰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电影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9 13:44:49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自2005年11月与日本传媒巨头角川集团进行股权合作,角川洲立集团在内地的扩张一直是业内关注焦点。然而,在2006年于深圳蛇口开设一家MCL电影院后,角川洲立在内地再没有进一步的举动。

  “开设电影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账目需要计算得很清楚。”角川洲立集团总经理黄仪洁对本报记者如是表示。8月19日,角川洲立旗下的洲立影艺MCL德福戏院当天揭幕,而黄仪洁透露,明年将于深圳罗湖再下一子。“我们对珠三角城市很有兴趣,只是内地市场对我们而言仍然陌生。”

  这家一度考虑过上市的香港综合发行商却秉承港企与日企的谨慎风格,并不打算切入电影制作投资。黄仪洁说:“电影投资若成功,回报很高但风险亦很大。而且下游电影发行已经从谷底回升,我们对这个行业并不悲观。”

  景气周期

  香港电影大亨邹文怀2007年底向橙天出让拥有庞大院线资产的嘉禾(01132.HK),中国星(00326.HK)今年5月宣布剥离电影发行业务实体丰采(00764.HK)29.9%与采艺(08130.HK)8.68%股权,令自1997年以来香港电影工业的缓慢衰落,终于波及到下游的电影发行业。

  “我看的刚刚相反,”黄仪洁说,“邹文怀先生的淡出有其自身年龄的考虑,而嘉禾与中国星的不景气,更大程度上,是源自其对上游业务的深度介入。”她指出,由于观众口味的改变,香港本土的电影制作越来越少。“我们看到制作方面仍然处于低潮期,暂时没有看到改变的迹象。”

  正因如此,尽管橙天等在电影投资上获得可观收益,但角川洲立却不为所动。到明年就拥有40年历史的洲立,尽管在发展历史中也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制作过电影,如今却坚决选择退出上游。

  香港电影发行公司Golden Scene的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发言人亦表示,由于公司在制作业务上全没有涉足,因此“上游的衰退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影响。”

  “在行业景气倾斜下游之际,”角川集团取得原本香港洲立的控股权后表示,鉴于洲立拥有11家分公司,业务涵盖电影发行、DVD与游戏销售、院线运营,“我们认为角川洲立将是业务扩张迅速的亚洲区重要销售基地。”

  从SARS的打击中回升的电影发行业,印证了角川和洲立的判断。“从景气周期看,2002年-2004年是整个行业的低谷。但我们发现自2004年底开始,市场在逐渐爬升。今年至今的院线收入更创下了我们历史纪录,尤其是今年暑假香港在新片不断的刺激下,收入比我们预计的高了三成。”

  尽管如此,黄仪洁承认,香港各大电影院线已经多年没有调整过票价,对比内地京沪穗等大城市节节攀升的电影票价,“市场还是作出了决定的”。

  内地市场悬念

  更高的消费能力,对内地市场虎视眈眈的角川如何借助角川洲立切入留下了一个悬念尾巴。

  然而,对于电影票价收入,角川洲立有自己的理论:内地大城市的电影票价这么高,一方面固然表明观众愿意为好电影付出更高代价,但另一方面,说明在这些大城市的市场准入门槛已非常高,竞争成本很大,院线必须要转移成本。

  与此同时,外资在内地经营电影院,必须加入院线,亦成为全新的挑战。“在蛇口开的MCL戏院,便加入了中影南方电影新院线,这是当时第一家在国内由港资独资兴建的电影院。但CEPA两年之后,内地仍然是截然不同的市场。”黄仪洁表示。

  角川洲立的应对策略是缓慢扩张。在蛇口MCL项目后,一直没在内地发展新项目。这与华纳在此前通过寻找一系列合作伙伴,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在院线网络模式形成对比,而华纳随后的败退,更加深了这种比照。

  “华纳当时并没有得到独资兴建院线的许可,亦是迫不得已。在一系列的合作不顺利又看不到独资的那一天能够到来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退出也不奇怪。”黄仪洁说。她还强调,角川洲立的扩张路数会相当谨慎。

  “当初,角川集团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意识到进入有难度,才选择了我们作为合作方。其60年的历史也符合我们长期发展的理念,当时的合作便是这样来的,我们都并不冒进。”黄仪洁说。

  但角川显然有自己的算盘。角川的另一合作伙伴新华角川去年便宣布了进入北京市场计划。事实上,在2005年,新华角川就号称将在内地兴建20家电影院,北京的大钟寺戏院将是第一家。

  角川与新华传媒的合作谈判其实开始得更早。对此,黄仪洁认为,双方面对不同的市场,而考虑到准入成本问题,或许公司会在珠三角的二线城市找到更大机会。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