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最后的武士》:期待中的荣耀(本站提供DVD下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6 23:48: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美日电影如何交流
  
  二战以前,日本文化很难进入荷里活的视野,即使有一般也是超然的猎奇心态。随着惨烈的二战结束,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日本成为美国的保护国,麦克阿瑟成为实际上的日本统治者,美国和日本的银幕上才正规出现对方的身影。五六十年年代,樱花、武士、艺伎成为相关电影中的主要元素。七十年代相对低沉,八十年代因一部《大将军》始才以平衡的目光进入日本的历史,一般以亲情、海岛、原子弹、自然环境反思等为电影的主题,到《最后武士》已然是史诗格局。

  《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1932年Cary Grant导演。十九世纪末,日本敞开大门,开始和西方接触。一艘美国战舰上搭载了班杰明宾克顿中尉,缓缓驶入长崎港口,一出令人感慨的爱情悲剧拉开序幕。宾客初见年方十五、出生贵族的Butterfly,就被她那属于东方女性神秘细腻的美深深的吸引。对宾克顿说来只是一场偶然邂逅的异国恋情,对于Butterfly,却是至死不于的神圣誓言,她不惜为此与家人决裂。宾客顿因驾满返回舰上,一去就是三年毫无音讯。等待是令人着迷的姿态,日本女人说爱不是自我,自我融入并消失在爱中。这样的爱就有了牺牲自我的刚烈,她说:为了你,我的爱,我才死。本为生的爱成为了死的动力。她是说这爱就是自我,当爱死了,自我也就消亡。 一定是这样的情结震惊了西方人,震惊了普契尼。他奔向后台,恳求这个剧本。他看到了一种西方世界从没有产生过的美,温柔极至却又刚烈极至的美,象水,可以漂流也可以覆灭。日本人钟情于樱花,自古以來文人雅士无不乐于在樱花丛这吟诗作赋饮酒作乐。而樱花的乍开乍落,在倏忽間展尽自己的风华,像极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虽然武士阶层不再,但是多少日本人依然崇尚樱花,渴望自己能活在一生中最绚烂的时刻。日本人的追逐樱花,为的就是感受那霎那间的淒美。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1956年Daniel Mann 导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冲绳岛由美军托管。美国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日本文化茫无头绪,担任翻译的冲绳小流氓佐佐木趁机左右逢源。这部描写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喜剧改编自百老汇舞台剧,其最大特色是由马龙.白兰度扮演日本人,虽然他很卖力地说着一口洋泽滨英语,但做作的化妆使他无法溶入其它东方演员之中,不过他那独特的演技和有趣的对白还是可以逗乐观众。饰演美国军官的格伦.福特相对之下就没有那么抢眼。导演丹尼尔.曼对军事喜剧的讽刺性颇能掌握重点,娱乐效果不错。

  《樱花恋》(Sayonara),1957年Joshua Logan导演。本片背景是在韩战时期,美空军英雄洛伊少校,得韦将军的女儿艾琳青睐。调驻日本时,部属凯利娶日本女人为妻,军部以法律不许及种族歧视不予承认;洛伊喜欢日本首席舞者阿侬(高以美子饰),两人相爱,但是美军却强制性地不允许他们结合在一起。凯利在万般无奈之下只有追随日本传统以死在一起,求与妻子永不分离。洛伊目睹好友巨变,感悟与其死守成规,不如先对相爱的人负责互尽义务再说,遂与阿侬共奔前程。本片描写的是伟大的爱情,他们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而此影片表现的人物性格刻划也十分到位,真正能体现出正处在那种矛盾无奈的情况下复杂的心境。此片还曾获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金像奖,及年度十大卖座影片。

  1958年John Huston导演的《蛮夷与艺妓 》(The Barbarian and the Geisha)和Frank Tashlin导演的《艺伎少年》(The Geisha Boy),将镜头对准了艺妓和歌舞伎。日本艺妓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艺妓并非妓女,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加入艺妓行业。但是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妓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而歌舞伎是有则着约400年历史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戏剧。它最初是一种女性的舞蹈表演(歌舞伎舞),但不久便发展成为剧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的戏剧。是将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混和的一种现存的世界上早的舞台艺术。能剧的主角几乎都是幽魂,因此情节都是叙述已经完结的人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戏剧。虽然主角是幽魂,但是能剧所表现的,是超越时空的人的本质或感情。能剧的动作非常缓慢简单,但是每一个动作都能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正是所谓的“身体动三分,心灵动七分”的戏剧,在无法遏止的高潮时都扬卷浅躺着洋紫荆艳红的身躯,一如醉酒的艺伎狂歌尽性后的哀静。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内,现在还保留着这两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

  《樱桥梦》(Bridge To The Sun),1961年Etienne Périer导演。在描写美、日文化冲突的影片中,根据日本外交官夫人葛温寺崎的自传改编而成的本片特别具有时代意义。女主角卡罗尔.贝克原是单纯的美国南方女孩,她不顾亲友的反对,坚持跟随外交官丈夫返回日本居住,当她抵步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由于身分的尴尬,围绕着葛温的各种矛盾冲突是可想而知的,不料夫妻俩在咬紧牙关苦撑到战争结束之后,却发生了一场谁也想不到的意外悲剧。本片原来具有强烈的戏剧矛盾和令人省思的主题,可惜导演Etienne Périer未能好好掌握,演员的表现也相当平淡,未能营造出感人的高潮,实在相当可惜。

  《龙吟虎啸江湖客》(The Yakuza),1975年Sydney Pollack导演。讲述一名战时曾在日本服役的美国人(罗伯特·米彻姆饰),受好友之托前往日本拯救他被黑社会绑架的女儿(岸惠子饰),因而跟日本旧情人的丈夫(高仓健饰)展开了一场道义之交。荷里活影人向日本黑社会片致敬之作,编导对日本帮会英雄豪气的描写虽稍感自作多情,但全片拍来情调极佳,男女主角的三角关系相当动人,高仓健的演出和打斗场面都表现出十足的劲道。

  《黑雨》(Black Rain),1989年Ridley Scott导演。以美国与日本文化对比为主题的警匪动作片。迈克·道格拉斯和安迪.加西亚饰演纽约警探,负责押解日本黑社会头子松田优作回国受审,不料在大坂机场交人时被歹徒调包劫走人犯。两人留下来协助当地警官高仓健追捕松田,在凯特卡普兰开设的夜总会中找到线索,但安迪惨遭日本黑帮惨杀街头殉职。迈可尔忍无可忍,决定跟高仓健携手直捣戒备森严的匪窝。导演Ridley Scott以凌厉的映象和激烈的动作场面来包装本片,气氛别致,迥异于一般在美国本土拍摄的警匪片。美日两大巨星也分别演出了两国刑警的不同思考方式和办案文化,使两人的感情进展显得迂回曲折,别有味道。

  《饲养》(The Catch),1961年大岛渚导演。战争中,一架美国轰炸机坠落山中,一个跳伞逃脱的黑人士兵跌落在村民们设下的陷阱而被捕。村公所不想释放他,决定将他放在村里“饲养”。战争末期,村里来了一批来自东京的疏散者,村里由此发生了很多纠纷。终于,封闭的村子里发生了恐慌,此时,狡猾的村长把村民的愤怒转向被捕的黑人士兵。黑人士兵终于被杀害了,村民的烦恼也暂时平息了。然而,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村民们又惊慌失措地把黑人埋好,并建立了对付调查的攻守同盟。只有对黑人感到亲切并助了一臂之力的孩子们,是不会顺从大人的谎言的,他们在埋尸的对面燃起了一堆篝火。 这部影片根据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改编,对山村中的小农心态和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意识给予了辛辣的描写。

  《猪与军舰》(Pigs and Battleships),1961年今村昌平导演。著名喜剧作品,获当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之一,次年获蓝绶带奖等奖。故事背景为曾被称作东洋第一的横须军港,曾是朝鲜战争时期美国海军的中转基地。影片描写的不仅是一个军港,而是当时被一种“只有依靠美国才能繁荣”的政治宣传统治下的日本现实。剧中从开妓院转向养猪的黑社会策略改变,正是日本60年代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猪在作品里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编导批判了堕落的民主主义是比猪还要肮脏的东西。剧情大致为曾开妓院的日森与人联合做起养猪的买卖,靠白拿军港基地的剩饭和泔水发了财。一些地痞无赖前来敲诈,他们自己也因分财不均发生矛盾。猪吃了争斗被打死的春驹的尸体,而他们则吃了这个猪的肉,同伙中有人想趁夜把猪偷运出去卖,军治的卡车在后边追来,于是受惊的猪狂奔起来,一如激流淹没了所有的人……

  《八月狂想曲》(Phapsody In August),1991年黑泽明、本多猪四郎导演。 《八月狂想曲》是黑泽明后期一部并不起眼的作品,该片看似平淡,但细细品酌之下,自有一种幽香。淡淡的充满人情味的镜头里,孩子们依然的轻松愉快,依然的嬉戏打闹,又夹缠着深深深深的怨诉,关于战争魔鬼的恐怖回忆,然而一切那样的悠游自然,一切又那样的沉重哀伤。长崎广岛的原子弹是日本人伤口永远的痛,日本的战后一代也开始遗忘历史的剧痛,那对夫妻更是丢掉了一切的人格,隐瞒父亲被炸死的惊人内幕,只为谄媚富有的美国表哥,以混得夏威夷菠萝庄园的利益。通过这部作品,黑泽明表明了自己对掌握现代日本实权的中年一代的绝望。在暴露他们的贪欲与利己主义的同时,他从老人与年轻人的对话中看到了希望。中年一代的唯一希望是第二代日裔美国人——祖母的侄子克拉克,他的无欲与家庭爱令日本中年一代反省。

  《大将军》,1980年杰里·伦敦导演。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克拉维尔八十年代所著的七十万字长篇小说《幕府将军》,是当时的全球畅销书。日美两国曾联合将它搬上银幕,本片由连续剧皇帝理查德·张伯伦与日本天皇巨星三船敏郎主演,三船敏郎扮演老谋深算的誉志寅永一角,大受好评。小说以德川家康和三浦按针之间的故事为原形,虽然人名和部分历史背景做了修改,但熟悉日本战国和江户幕府初期历史的朋友们,可以一眼看出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原形。克拉维尔还曾经以本世纪初的香港为背景,写作过《大班》一书,但是对照《大将军》,无论在了解和尊敬任一方面来看,他对中国的认识和感情,都要远逊与对日本的认识和感情。小说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描写,非常精彩动人。描述十六世纪时一位英国海员遭遇船难后流落日本,在幕府时代成为各方争夺的英雄,而且产生了一段浪漫动人的异国恋情。全片在日本实地拍摄,景色秀丽,摄影美不胜收,导演杰里·伦敦也成功地拍出了史诗气魄,将锁国时代的日本风貌作出颇有吸引力的呈现。

  《恐龙大闹东京》,1956年本多猪四郎导演。哥斯拉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影怪兽,出现在十五部科幻片里,并摧生出日本的怪兽电影系列,与美国分庭抗礼。在日本的银幕上,哥斯拉往往是一只高达400英尺的霸王龙,在海底沉睡亿年。突然,原子弹大爆炸把它从长眠中惊醒,于是走出大海,攻击日本,一路扫荡,踏平东京城。全世界所有的兵器对它无可奈何,最后,科学家终于发现它的致命弱点:呼吸需要巨量氧气。于是,当霸王龙凯旋归来,回到大海时,人们抽干海里的氧气,从而战胜了它。 在怪兽影系列片中,这只怪兽之王无一例外被塑造成英雄,而芸芸众生始终是牺牲品。它虽然口吐烈火,造成大规模的毁灭,但却并不嗜杀,从不吃人,实际上几乎不吃不喝,它象征着大自然的复仇。 哥斯拉这只怪兽,后来在银幕上出现达23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