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又谈《东京物语》(本站提供DVD下载)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7 0:02: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东方社会的家族与家庭观念与封建的宗法制度是紧密相联的,这与西方的传统有着极大的区别。在东方,虽然各国的政治体制、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但在宗法立场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家庭观念上反映出趋同性。我们完全可以把《东京物语》中的人物换成中国人的名字,改名叫《北京故事》,而这个故事演绎出的情调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宗法制度也不复存在,而在宗法制度下滋生的家族与家庭观念不会象一种制度那样迅速消亡,它必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新制度下生活的民众。这也就是为什么直到如今人们还反复称道东方人的亲情之原因。所谓的亲情不过是美丽的外套,外套下是人们对传统家庭组织的留恋以及对家庭组织受到破坏的无奈。而这种对家庭分崩离析的留恋之情在西方人看来是颇有几分奇特风景的。 《东京物语》所表现的就是一段家庭组织崩溃的故事,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最终归于孤寂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淡淡的惆怅。 平山周吉老夫妇打算动身去东京看望子女, 满怀希望坐了长途火车来到东京,发现长子幸一和长女志子都只是住在东京的郊区,生活也不是怎么宽裕,而且还非常的忙,两个孙子也由于陌生而显得隔漠, 原本计划外出逛逛也由于幸一突然出诊而泡汤,老夫妇在幸一家住了几天后搬到志子家住,可女儿似乎更不如意,美容店一天忙到晚没有闲的时候,还是次子的遗孀纪子请了假,带老俩口来了次东京一日游,虽然纪子的生活也很艰难,还是请公婆到家吃了顿饭。而志子竟然又把老俩口打发到热海的旅馆里去住,经过一个嘈杂的不眠之夜,老俩口又回到东京,但志子不打算留二老住下,所以老太太只能再去纪子家住一宿,而老周吉去造访了以前的老友,并一起喝酒叙旧,酩酊大醉后由警察送回志子的家。老太太则和纪子度过了她来东京后最快乐的一个晚上。 第二天老夫妇乘火车返乡,途中老太太生病,只能到大阪的三子敬三处疗病,然后离开。回到家乡后,老太太一病不起,生命垂危,子女们有急忙赶回乡,送走老太太,又匆忙各自赶回,只有纪子留下陪伴孤寂的周吉,几天后她也回东京。老周吉从此一人生活,不由叹到:一个人生活,一天的日子会很漫长。 《东京物语》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如果一定要安上什么“战败后国民的压抑”之类的词语,对于理解影片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有误入歧途之可能。因为小津在影片中揭示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东方人的亲情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人类最终无法逃脱孤寂。这样的故事在战后的日本会发生,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日本也会发生。 小津有他的叹息,有他的无奈,也有他的理想境界,在他的影片中没有所谓反面人物,都是普通的人,有些人缺点多一点,比如长女志子,就比较自私;有些人缺点少些,比如二媳妇纪子,比较善于理解他人。 但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无奈。人生就是充满着无奈,每个人都只能接受无奈,如果你去反抗这种无奈,其结果是得到另一种无奈。 此时平山周吉说了句:黎明多美啊! 所以小津不用长焦,不用广角,不使用任何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不让人产生视觉上的刺激效果。虽然所有的视觉都是幻觉,但简约地处理摒弃了幻觉的意识与作用,从而使人类的自我意识得到加强,使一切外来强加的意识遭到唾弃。 同时还反映了小津的仰视理念,仰视一方面能产生迫近的感觉,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透析出人生的卑谦。这种低机位的仰视不会使我们产生任何视觉上的不适与异样(早先的影院不象现在多采用阶梯状,而是平坦的,观众自然地仰视舞台上的银幕),反而构成了小津影片的一大特色。后来的一些导演也常使用低机位拍摄,如希腊导演安哲罗匹欧勒斯就比较偏爱,但谁也没有象小津那样广泛地运用在几乎所有的中、近景中。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