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小众电影”悄然风行 日本电影周一票难求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soh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3 17:22:47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北京青年报讯 6月19日晚,2012“日本电影周”的最后一天,百老汇电影中心正在放映最后一场日本电影:《上帝的处方》。影院大厅内座无虚席,所有到现场购票的人都只能等放映前10分钟还未取票因而“失效”的退票。电影票两周前就在网上挂出了“售罄”的告示。百老汇电影中心会员部赵晶告诉记者,不仅是这一场电影如此火爆,日本电影周以来,这里几乎场场爆满,电影票一般都是提前预订,一放票两天内几乎全部卖光,绝对是一票难求。

  日本电影周汇集了12部日本震后拍摄的新片,包括《东京公园》、《片场杀机》、《奇迹》、《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64年》等,与商业大片炫目的特技不同,这些影片没有华丽的技术视觉效果,但却将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十分动人。

  赵晶告诉记者,日本电影周从6月14日开幕,订票的人非常多,之前的各国影展也是如此,“一般提前一周预售,马上就没了,很多人都要提前订,因为怕没了。”豆瓣网上就有不少买不到票的网友,“买不到票的路过抱怨一下。不知道是由于政策还是什么,放映场次偏少。”有的观众买不到票实在想看,还会跑到影院去等“退票”。

  引发“小众的狂欢”

  日本电影周上映的多部影片在豆瓣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分,比如《奇迹》这部影片,是枝裕和2011年的新作,是日本铁路集团为了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而委托他拍摄的纪念电影,可是说是一篇“命题作文”。但是影迷认为是枝裕和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把电影处理成公路片来展示沿途的风土人情,而是讲述了一群小朋友追寻奇迹的故事,“新干线象征着奇迹,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好的纪念?”

  同样是遭遇过大地震,日本导演和中国导演的视角全然不同,“日本大地震释放了日本人本有的岛国的担忧,很难不让人产生人生无常之感。可是电影的结局,航一已经释然,是枝裕和更是用一组蒙太奇镜头串联了大家的心愿。人生毕竟还有这么多美好之物值得眷恋!人生确实无常,可生活仍要继续,还有梦想要追,还有人值得牵挂,树静风止,再出发。”

  观众自然而然地要将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作比较。看了《了不起的亡灵》之后,有观众感叹:“中国的编剧应该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穿越’的。”

  “这些电影没有炫目高科技,没有大成本大制作,完全和‘好莱坞’不是一个味道,也不是一个路数,但照样动人,整天恨天怨地的中国电影人应该能从中得到启发。”

  “稀缺”导致票房火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火爆的票房?赵晶说也不是刚开始就这样,影迷是不断培养起来的。而部分影迷认为票房火爆的背后是由于影片的高质量和“稀缺性”决定的,它为观众在千篇一律的商业大片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种审美的乐趣。

  百老汇电影中心是北京有名的艺术院线,它在京城“文青”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除了日本电影周,此前这里还举办过法国电影周、希腊电影周、新西兰电影周等一系列外国影展,所展出的电影在那些几乎完全被商业片、好莱坞大片垄断的“主流院线”根本不可能看到。除了放映国外电影,百老汇平日还定期推出国内一些青年导演的片子,或者经典电影回顾系列。近期的经典回顾是在每个周日下午重新上映谢晋导演的代表作之一《芙蓉镇》。

  除了电影院,百老汇还有配套的专业图书馆、书店。经常会邀约一些导演、文化名人与网友见面。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透过玻璃窗可以欣赏窗外的水景,会员还可以借阅影片或书籍,楼下还有库布里克书店,是文青与小资们惬意的去处。

  “小片”场次有限观众遗憾

  然而,让人比较遗憾的是,这些高质量的影片由于各种原因放映场次有限,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赵晶告诉记者:“以日本电影周为例,这是广电总局和中日友好电影节实行委员会主办的,所有放映的影片和场次都不由影院决定,基本上就放一次,最多两场,所以,未来‘买票难’的问题一时怕也很难得到解决。”

  《彼时生命》

  《奇迹》

  《永远的三丁目》

  《东京公园》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