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电影导演——筱田正浩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百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2 11:00:1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筱田正浩 (1931~)  
    
  “日本新浪潮三杰”之一的筱田正浩出生于日本岐阜县一个艺术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筱田正浩作为一个标准的皇国少年,为昭和天皇赴汤蹈火时刻准备着,然而,1945年日本战败,使他头脑中寄存的天皇观倏尔坍塌了。1949年,筱田正浩考入早稻田大学,成为该校戏剧史专业仅有的三名学生之一。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河竹繁俊就是他此时的同学。肄业期间,筱田正浩跟随导师钻研能乐、文乐、歌舞伎等传统演剧,这为他日后对戏剧的电影化率先打下了基础。  
    
  1953年进入松竹大船制片厂,师从小津安二郎、涉谷实等导演前辈。1960年因拍摄处女作《恋爱单程票》,与另外两名年轻导演大岛渚、吉田喜重并称为日本“新浪潮三杰”。日本新浪潮以打破大制片厂钳制导演创作意志的旧习,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倾向表达为特征。这些特点在筱田早期作品中都有具体体现。1967年创立了独立制片公司“表现社”,成为日本第二次独立电影运动的主将之一。在“表现社”里,他拍摄的《情死天网岛》被公认为代表作。  
    
  把日本传统的演剧电影化,这是筱田正浩毕生的志向。也可以说,他继承了沟口健二的衣钵。但是与沟口健二土生土长的东方审美式全景长镜头不同,筱田正浩作品中频繁亮相的敏锐的面部特写镜头明显受了欧洲电影的启迪,但在场景变换中又能体现出日本舞台戏剧的特质;另外,筱田正浩处理历史题材时,存在主义哲学观与阶级分析的立场都是他一贯自觉遵守的准则;同时,他也主动把“性和暴力”看做最具有现代性格的东西在作品中时常刻意去表现。这些都是他作为一名新浪潮导演的特征。  
    
  主要作品:  
    
  间谍佐尔格 (2003)  
  枭之城 (1999)  
  濑户内月光小夜曲 (1997)  
  写乐的感官世界 (1995)  
  少年时代 (1990)  
  枪之权三 (1986)  
  濑户内少年棒球队 (1984)  
  恶灵岛 (1981)  
  盲女阿铃 (1977)  
  樱之森之满开之下 (1975)  
  卑弥乎 (1974)  
  化石之森 (1973)  
  札幌冬季奥运会 (1972)  
  沉默 (1971)  
  无赖汉 (1970)  
  情死天网岛 (1969)  
  日落之云 (1967)  
  处刑之岛 (1966)  
  猿飞佐助异闻录 (1965)  
  美与哀 (1965)  
  干花 (1964)  
  暗杀 (1964)  
  狮毛上的泪水 (1962)  
  山的赞歌:燃动的年轻人们 (1962)  
  我的恋爱之旅 (1961)  
  夕阳下的红脸蛋 (1961)  
  干涸之湖 (1960)  
  恋爱单程票 (1960)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