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日武侠电影之武道侠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21 9:20:5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中日武侠电影之武道侠光


2015年10月20日 14:12:47来源:新华网



从文化的集大成者到国际化


1949年至1975年,中国武侠电影在维多利亚湾迎来新风。在此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胡金铨。


胡金铨于1931出生在北平,其父胡源深曾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母亲是位才女,擅长国画。出身书香门第的胡金铨自小浸泡在古籍之中,爱追剧、迷绘画、喜小说。而在印刷局校验佛经的经历,让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世界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如是种种,为他今后的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他创作初期的源泉。


胡金铨最为观众所知的武侠电影当数《大醉侠》和《龙门客栈》。《大醉侠》里大隐于江湖的范大悲,与《龙门客栈》里逍遥侠士萧少镃,都是权力社会的边缘人物,原本处在矛盾中心之外,却因路见不平卷入斗争的漩涡,痛击恶势力后重新隐没于江湖。他们的来去不图名利,只为一场正义。他们大多出自佛门,抑或熟读诗书,不是只会打打杀杀的粗人,他们的“武打”背后更多了一份悲天悯人和一份儒雅。


胡金铨重视对打斗环境的渲染,对侠士的描写更是脱离了单纯的武打招数,添加了更为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英雄的形象血肉化。这种武侠拍摄手法让人目睹“热血刚强的侠客鹰扬飞舞的身影后有着血汗融铸的真情烈性”,乃新武侠之典范也。新武侠,即真性情,真人侠。


当胡金铨在国内构建他的武侠帝国时,黑泽明也在彼岸编织剑戟之新王国。《七武士》中的侠士杀土匪护庄稼,他们中有真正的武士,也有浪人;有宫本武藏般钻研武术之辈;也有怪招尽出不走常路的新兴剑客。他们是作品中的英雄,也是凡人。


说来也巧,这一点和胡金铨镜头下的侠义之士拥有不谋而合的旷达情怀,甚至连对动作的利落追求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中,萧少镃遇敌不慌不乱,敌人迎面而来依旧儒雅淡定,竹筷轻捻,一起一落时胜得游刃有余。久藏与对手比剑,布置出击,片刻间取人性命。前者的竹筷犹如风刀划破耳际,后者的长剑快如幻影蒙蔽眼球。


说到中日武侠电影的走向,也可算殊途同归:在充分汲取本国文化之后,大多跨出国门,以期赢得更广泛的认可。


唐纳德·里奇在《黑泽明的电影》里称其为日本电影的天皇。其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他的《七武士》于1954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武侠电影的扛鼎之人,出胡之后的便是徐克、李安一辈,前者是将美国西部片的元素,好莱坞式的特效带入中国武侠;后者是将中国业已定型的武侠形象推至国际。


以上观之,中日两国的武侠电影,脱胎于不同的传统戏剧母体,却同样经历了纯武打的境界、砥砺期的摸索、与本土思想的结合、人道主义的萌芽、走向世界这么一条共同的轨迹。


《环球》杂志特约撰稿/李年


上一页  [1] [2] [3]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