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的转变看日本社会的变迁

作者:黎书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7-13 11:24:0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关键词: 黑泽明;电影;武士形象;日本;社会变迁


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一生拍摄了三十部电影,大多数为武士电影。“在这三十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文化、百姓生活在他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①黑泽明热衷于拍摄武士电影,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武士道精神”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渗透进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日本武士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作品,更是日本社会的标志。


一、《踩虎尾的男人》(1945):传统信仰的崩溃


《踩虎尾的男人》是黑泽明的第一部武士电影。它讲述了平安时代源义经被自己兄弟追杀,一行7人乔装打扮逃往邻国的故事。电影主要塑造了两类武士形象。第一类是主人公源义经。他从当初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沦为丧家之犬的悲凉形象,失去了作为武士的荣耀。第二类是以弁庆为首的保护源义经的武士。这是一群勇武、忠义的武士。但是,他们的勇武反而凸显出源义经的无助。


这部电影于1945年在日本上映,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战败的阴云中。日本引以为豪的帝国军人在前线受到重创,承袭“武士道”精神的“神风特工队”也没能扭转战局。日本军部本欲效仿弁庆忠心护住的“武士道”精神,以日本作为最后的战场与同盟国军进行巷战,但是美国相继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彻底击碎了日本人的幻想。在裕仁天皇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协议之后,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降到了冰点。


在战前与战后,日本的民族精神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曾经强大的“日本帝国”变得支离破碎,沦落到被美国控制的地步,国民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这种转变正如流亡的源义经,日本人所信仰的“武士道”精神在战后彻底崩塌。“民族自卑意识更是随之出现:不知不觉地被同化,而又在思想层面挣扎反抗。总之,在战后日本的文化呈现出来的就是被动接受而敌视的复杂情绪。”②


二、《罗生门》(1950):身份认同的迷失


《罗生门》讲述了发生在平安京的一件凶杀案,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魄来做证的女巫分别叙述了事件的始末,但是产生了四种因不同利益而产生差异的说法,揭露出人性的虚伪和黑暗。


电影中的金泽武弘毫无武士应有的风范。在他借女巫之口叙述的故事中,把自己懦弱的一面极力掩饰起来。“《罗生门》中的武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被降到了与普通妇女,乃至强盗相同的地位。面对死亡时,他也会害怕、胆怯、本能地想要求生,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还绝望地挣扎。”③


1945年-1952年,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在短暂的传统信仰崩溃之后,日本又恢复了强大的生机。在黑泽明的自传中,他这样描写到战后日本人的行为:“在制片厂听完战争结束诏书回家的路上,那气氛完全变了,商店的人们仿佛处于节日的前夜一般,都在喜不自胜地干活。这究竟是日本人性格中的韧性,还是软弱?”④


导致日本人性格产生两面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传统“物哀”文化的影响。在武士叙述的故事中,从亲眼目睹妻子被强暴到原谅强盗多襄丸,再到静坐自杀的过程中,他都“静”得可怕。这种“静”正是受到“物哀”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潜意识(谎言)来实现的,在现实(真相)中,武士沦为普通人。在“表”与“里”的不合中,体现着日本人表面上坚守着传统,内心却渴望逃离传统的束缚,表面上的坚守使得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挣扎,换句话说,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使得他们迷失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


三、《七武士》(1954-1962):全面崛起的日本


在1954年-1962年期间,黑泽明拍摄了5部武士电影。这一时期,武士回归了传统形象,大多嫉恶如仇、充满正义,与之前武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七武士》影片中,七武士分别代表坚韧、友谊、武功、智慧、乐观、未来以及希望,他们的形象是黑泽明理想武士的化身。传统武士形象的回归也代表了日本民族自信心的回升。


在美国占领结束后,日本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顺利进入各种经济组织。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了日本“消费革命”的出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娱乐产业也火爆起来。以电影为例,日本的松竹、大映、东映等电影公司,每年制作500多部电影,全国电影院多达7000家。”⑤黑泽明在这段时期拍摄的武士电影也极具娱乐性,与之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总之,此时的日本在钢铁、电力、造船、煤炭、机械、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摆脱了战后贫穷、落后的状态,开始向经济大国迈进。


四、《红胡子》(1965):变革之下的危机


《红胡子》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武士电影,电影主角“红胡子”虽然是一名医生,但他身上却有着武士的气质,像是一名侠客。60年代日本社会运动的主题是反核、反战、反政府不当施政。美国核武器舰船在日本停靠,“反对安保国民会议”的警民冲突,日本在越战中为美国提供各种援助都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红胡子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该具有一颗仁心,但被一群流氓挑衅之后,他又果断使用武力。红胡子的仁义与侠义像极了日本国民的示威与冲突,似乎也暗示着这场运动的走向。


红胡子还是一名改革者,改变了当时落后的医疗体系。红胡子的改革完全可以看作是60年代日本“革新自治体”的运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非均衡现象,即公害的出现以及突出的城市问题。电影里出现的各色病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其实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影射。


红胡子不仅“治病”,更能“医人”,可以说,他是幕府时期的鲁迅。他直言许多病是由社会的贫困和无知带来的,对此,医术毫无办法。60年代的日本虽然高速发展,但是在1964年却出现了“宏观景气、微观萧条”的经济现象,即整个经济繁荣,个别企业出现危机。电影里的幕府社会与现实日本社会高度重合,上层社会的繁荣与下层社会的贫穷形成鲜明反差。


五、《影子武士》《乱》(1980-1985):泡沫经济的破灭


《影子武士》与《乱》是黑泽明在导演生涯后期拍摄的两部战争历史巨制电影。在这两部电影中,武士的形象有极强的相似性。《影子武士》主要刻画的是战国时期相当有影响力的大名武田信玄(影子武士)。当这样一个战国大名被德川家康用计除去之后,故事渐渐转向了悲剧。在三年之后,影子武士被意外拆穿,甲斐国的精神领袖崩塌,整个国家也将遭到灭顶之灾。电影《乱》与《影子武士》类似,所表达的也是“盛极而衰”,它以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为灵感,讲述了一文字家族因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中塑造的武士武田信玄和一文字秀虎都是处在一个顶点之后极速衰败下去,这与当时日本社会的处境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日本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大致在1985年,但在1980年就初见端倪。1980年,在美国压力之下,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包括大规模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民间活力、开发土地大型计划等。资本过热的现象蔓延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影子武士》和《乱》这两部史诗巨制电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是一种必然。《影子武士》预算为600万美元,票房为400美元;《乱》的预算则高达1150万美元,票房345万美元。⑥高额的预算得不到应有的票房,这种迹象正表明过热的资本在日本进行着各种投机活动,而泡沫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破灭。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在一路“高歌猛进”之后终于出现了全面崩溃。


六、结语


从黑泽明电影中武士形象的转变中,我们能够梳理出一条日本社会变化的线索。从战后传统信仰的崩溃,到美国占领时期身份认同的迷失;从占领时期结束日本经济的腾飞,到快速发展之下日本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再到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笔者认为,大多数导演拍摄的电影很难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黑泽明也不例外。因此,当黑泽明的每部电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才能够从中解读一二,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日本社会的变迁。


注释:


①高明.日本武士电影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②夏枫.以典型摄影师为例分析日本战后国民精神状态[D].南京师范大学,2014.


③罗康宁.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形象[J].文教资料,2013(31):138-139.


④[日]黑泽明.蛤蟆的油[M].李正伦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08


⑤王新生.战后日本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09.


⑥数据来源:http://www.boxofficemojo.com/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