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瞎了!看看日本人如何“玩坏”《西游记》的吧

作者:徐佳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 9:49:2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以唐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故事为中心,经过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作的一部鬼怪神奇的小说。书中出现的天宫地府、龙宫魔洞、仙神斗法、神魔争战等的诸多故事,无不新奇有趣,引人人胜,并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在清代传入日本后同样大受欢迎,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之后,日本式的《西游记》已经变得与原著大相径庭了……


从翻译到山寨


与其他大多数古典中国小说一样,《西游记》也是在日本的江户时期传入日本。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的这些小说作品,在传入日本以后,首先都是被刻制成“和刻本”(指日本翻刻的汉籍)的。当这些“和刻本”发行一段时间后,变会在该“和刻本”的内容上配上浮世绘的插画,并且制作成“绘本和刻本”。1758 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维则(笔名国木山人)开始着手将《西游记》(百回本)译成日文。为了满足不谙汉字的妇孺的阅读需求,随后又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图本的《绘本西游记》。谁知,翻译工作成为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始译到1831年翻译结束,共经过了前后三代人长达74年的努力。



《绘本西游记》


即便如此,几乎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翻译的讹误。二师兄猪八戒是《西游记》中非常重要角色,但翻译者是将猪八戒作为野猪妖怪来介绍给日本读者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望文生义的错误。汉语里的“猪”在日语里其实应该称为“豚”。日语里虽然也使用“猪”这个汉字,但指的是野猪。由于日本狼销声匿迹后日本野外没有什么大型掠食动物,野猪遂变成勇敢无畏的象征,甚至日语里有个词语叫“猪突猛进”,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一往无前的意思。于是总的来说在《西游记》原著里无甚攻击性的猪八戒就被理解成了一个凶暴粗鲁的家伙。沙和尚(悟净)的形象被歪曲得更厉害。小说中沙悟净最初登场时是住在“流沙河”。但是江户时代的日本翻译者误解为“流砂河”是一条名为流砂的河川。由于在那里,在日本的河里住着妖怪,沙悟净就变成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住在河川中,喜欢吃黄瓜的妖怪“河童”。据说,日后更有日本学者一本正经地研究出,沙悟净的原型其实是生活在长江里的扬子鳄,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可见以当时日本人的汉文水平,要理解明清早期白话文是一件非常的费时费力的事情。


即便如此,江户时代的文人很快开始模仿《西游记》这种杰出的小说,遂出现了很多由这些作品衍生出来的山寨作品。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靠稿费生活的职业作家,《南总里见八犬传》的作者曲亭马琴于文政七年至天保二年(1824-1831年)出版的以绘图为中心的合卷本《金毗罗船利生缆》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为了从天竺迎接金比罗神王,净藏法师携带着迎毗罗坊、羽八戒等等开始了朝着西方的路途。不但故事设定明显模仿《西游记》,小说人物也差不多,净藏法师就是唐三藏,毗罗坊就是孙悟空,羽八戒自然就是猪八戒。甚至自第四篇以后,取经的途次,除改变人名、地名之外,大体上是抄译原著。曲亭马琴还认为,《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仅三藏师徒四个人,所以内容重复者多。因此,在这部翻改之作中,便采取删繁就简的态度,为了便于日本读者的理解,有些细节也做了改动,《西游记》里的为救活乌鸡国王之命,孙行者向太上老君去求九转还魂丹,在这里便去向三轮明神求洗米,诸如此类,尽量与日本读者熟知的或固有的故事附会起来。但作家为谋生计同时撰写几部小说,实在太忙,最后只写到第八篇,即《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观音慈善缚红孩”便未再续,成为烂尾之作。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