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翻译到山寨:日本人如何"恶搞"《西游记》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3 11:09:1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以唐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故事为中心,经过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创作的一部鬼怪神奇的小说。书中出现的天宫地府、龙宫魔洞、仙神斗法、神魔争战等的诸多故事,无不新奇有趣,引人人胜,并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在清代传入日本后同样大受欢迎,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之后,日本式的《西游记》已经变得与原著大相径庭了…… 从翻译到山寨 与其他大多数古典中国小说一样,《西游记》也是在日本的江户时期传入日本。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的这些小说作品,在传入日本以后,首先都是被刻制成“和刻本”(指日本翻刻的汉籍)的。当这些“和刻本”发行一段时间后,变会在该“和刻本”的内容上配上浮世绘的插画,并且制作成“绘本和刻本”。1758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西田维则(笔名国木山人)开始着手将 《西游记》(百回本)译成日文。为了满足不谙汉字的妇孺的阅读需求,随后又出现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绘图本的《绘本西游记》。谁知,翻译工作成为一个浩大的工程,从始译到1831年翻译结束,共经过了前后三代人长达74年的努力。 《绘本西游记》 即便如此,几乎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翻译的讹误。二师兄猪八戒是《西游记》中非常重要角色,但翻译者是将猪八戒作为野猪妖怪来介绍给日本读者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望文生义的错误。汉语里的“猪”在日语里其实应该称为“豚”。日语里虽然也使用“猪”这个汉字,但指的是野猪。由于日本狼销声匿迹后日本野外没有什么大型掠食动物,野猪遂变成勇敢无畏的象征,甚至日语里有个词语叫“猪突猛进”,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一往无前的意思。于是总的来说在《西游记》原著里无甚攻击性的猪八戒就被理解成了一个凶暴粗鲁的家伙。沙和尚(悟净)的形象被歪曲得更厉害。小说中沙悟净最初登场时是住在“流沙河”。但是江户时代的日本翻译者误解为“流砂河”是一条名为流砂的河川。由于在那里,在日本的河里住着妖怪,沙悟净就变成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住在河川中,喜欢吃黄瓜的妖怪“河童”。据说,日后更有日本学者一本正经地研究出,沙悟净的原型其实是生活在长江里的扬子鳄,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可见以当时日本人的汉文水平,要理解明清早期白话文是一件非常的费时费力的事情。 即便如此,江户时代的文人很快开始模仿《西游记》这种杰出的小说,遂出现了很多由这些作品衍生出来的山寨作品。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靠稿费生活的职业作家,《南总里见八犬传》的作者曲亭马琴于文政七年至天保二年(1824-1831年)出版的以绘图为中心的合卷本《金毗罗船利生缆》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为了从天竺迎接金比罗神王,净藏法师携带着迎毗罗坊、羽八戒等等开始了朝着西方的路途。不但故事设定明显模仿《西游记》,小说人物也差不多,净藏法师就是唐三藏,毗罗坊就是孙悟空,羽八戒自然就是猪八戒。甚至自第四篇以后,取经的途次,除改变人名、地名之外,大体上是抄译原著。曲亭马琴还认为,《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仅三藏师徒四个人,所以内容重复者多。因此,在这部翻改之作中,便采取删繁就简的态度,为了便于日本读者的理解,有些细节也做了改动,《西游记》里的为救活乌鸡国王之命,孙行者向太上老君去求九转还魂丹,在这里便去向三轮明神求洗米,诸如此类,尽量与日本读者熟知的或固有的故事附会起来。但作家为谋生计同时撰写几部小说,实在太忙,最后只写到第八篇,即《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观音慈善缚红孩”便未再续,成为烂尾之作。 曲亭马琴 女唐僧 在《西游记》的众多人物中,唐僧(玄奘三藏)是故事主线“西天取经”的始作俑者,也是全书中唯二真实的人物(另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过《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回到长安见到李世民已经是贞观二十七年,而实际上唐太宗在贞观二十三年就去世了)。 历史上的唐玄奘 作为历史上的高僧,玄奘历时十九年从印度取回佛教原著千余部,入寂时完成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经的翻译,并留下一部稀有的地理志《大唐西域记》,可谓创下了佛学界的丰功伟绩。日本人对这位唐僧其实也不陌生。早在日本的飞鸟时代(公元550年-645年),唐朝玄奘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就已经远播到日本。在之后的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佛教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唐僧取经路线改道日本的变异现象,以求玄奘三藏的神迹降临日本。但在《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唐僧的形象却一步步地发生了偏移。 从《西游记》的原著来讲,唐三藏的形象已经从真实历史中坚强勇敢、执着智慧的高僧变成了性格柔弱模样英俊的和尚。《西游记》东渡扶桑之后,先是进一步转变为豪华贵族(御弟唐僧)的文弱形象,到近现代,这一柔弱唐僧的形象转变更是达到了极点:唐僧变成了女性。1936年,上海的《电影周报》就曾报道,“日本拍摄《西游记》电影,将唐僧变为女性,并与孙悟空谈恋爱”,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这似乎不可能是翻译的错误。当时,日本人已经有机会接触到《西游记》的原著。1939年,佐藤进一出于对中国的西游记原书由衷的推崇,认为这本江户时代就有的《绘本西游记》读物“译法流于广义,只留意到事件的推移,而基本省略了人物的行为细节。总觉无法领略原著的滋味”。所以他认为“无论如何也需再次回到原著,忠实地亲近原文后,再行意译,唯此方能发挥原书真正的价值”。他的《决定版新释西游记》“努力忠实于原文”,从1939年12月至1944年4月,每月不间断的在杂志《大法轮》上连载,共连载53期,直至佐藤在战争中去世。 奇怪的是,忠于原著的《西游记》译本也无法动摇也已形成的唐僧形象。1978年,日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西游记》,轰动一时。本片可以说是日本电视剧史上的杰作之一,甚至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在中国大陆进行了实景拍摄。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特点是,三藏法师是由当时只有21岁的女演员夏目雅子来扮演的。甚至直到今天,当问起日本国民有关三藏法师的事,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回忆起由“夏目雅子”所饰演的唐僧的形象。由此,日本电视剧中的玄奘法师由女性来扮演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在那之后所制作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中的唐僧角色,可以说几乎都是让女性演员来演绎而成的(夏目雅子、宫泽理惠、深津绘里)。从中国人的佛教角度而言,如此改编当然近乎背经叛道,但考虑到日本佛教本身也是不忌肉食、可以结婚,甚至在战国时代出现过和尚大名(本愿寺),这似乎又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这个女性化的唐僧也不再是孙悟空等人的拯救对象,反而每次都和徒弟们一起亲临除妖现场,一同参加战斗,虽不是武艺最高强者,却是徒弟们同生死、共患难的伙伴。 扮演唐僧的夏目雅子 多样化的孙悟空 作为《西游记》中最有人气的角色,孙悟空在日本也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被称为日本“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在上世纪50年代创作了漫画《我的孙悟空》。这也是最早的日本改编《西游记》的经典漫画,与原著的相似度还是相当高。这是因为,按照手冢本人的说法,他也是受到了1941年在上海录制的电影,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情节改成了孙悟空团结民众赶走了侵略者,隐喻民族团结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意思,终被日本军方列为禁片)的影响,故而,在自己的漫画中成功地描绘出了跟中国一样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但《我的孙悟空》的故事情节已经有所改动,故事为唐僧取经,孙悟空西行的目的却是为了变成人类,金角大王与银角大王被塑造成重友情的妖怪,表达了坏人也有动人情感的观点。甚至《我的孙悟空》开篇就是这么一个镜头:西方神仙满头大汗跑去报告中国的玉帝石猴的事情。这个神仙边说边把头上的光环拿在手上拧干汗水。手冢治虫笔下的孙悟空是只黄色小猴子,大眼睛,细眉,招风耳,额头有根毛。值得一提的是鼻子,并非猴子的鼻子,却与米老鼠的鼻子一样,是迪斯尼动画中常见的鼻子。 《我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与《我的孙悟空》相比,《龙珠》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彻彻底底的恶搞了。这部鸟山明的漫画在日本极受欢迎,单行本42卷和完全版34卷的总销量超过了1亿5千万本,它的动画片版曾被四十多个国家通过电视台播出,其漫画书也在世界各国发行,甚至在中国,《龙珠》也一度备受欢迎。 实际上,《龙珠》只有前面的部分称得上是借鉴《西游记》,后面与之毫无关系。故事开始讲述了奘子,孙悟空,小八戒一起去寻找龙珠(一种可以实现愿望的东西)。《龙珠》发展到后面与《西游记》完全脱钩,孙悟空在一次次战斗中不断变强大,成了宇宙第一的超级战士。故事也成了典型的日式风格:反复拯救世界战胜邪恶。 《龙珠》中的孙悟空 《龙珠》前半部分中的孙悟空是个小男孩模样,并非猴子,只是屁股上有条猴尾巴。这个刺猬头的孙悟空日后成了无数漫画家模仿的对象;而长大后的孙悟空更是成为一个强壮的肌肉男,原著中的猴子属性已经荡然无存。更夸张的是在原著中并无七情六欲的石猴在《龙珠》里居然与牛魔王女儿结婚,育有二子……尽管可能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为日本的很多漫画都以感情戏为卖点,而《龙珠》连载的《少年 JUMP》的编辑就经常要求漫画作者鸟山明增加感情戏——但对于习惯了《大闹天宫》中的美猴王形象的中国观众而言,恐怕这也是令人有些无法接受的恶搞了。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