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第一代偶像天团,居然全都是铁路公司的员工?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17 13:57:5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日本东京站
“今天该吃点什么呢?要不然先去车站见面吧?”
漫步于日本街头,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城市景观。各个城市最豪华的百货大楼、最好吃的餐馆、最好玩的娱乐设施,都是围绕着铁路车站搭建起来。如果哪天想出门逛街却不知道应该去哪儿,那么先出门去附近最大的铁路车站,那就一定会有上佳解决方案。
小林一三
这种情况中国人很难想见。毕竟在一般中国人眼里,铁路车站都是拥挤、混乱、脏乱差的代名词,就算是出差办事,也是能早点离开就早点离开,不想在生活上与铁路车站有丝毫关系。
究其原因,这与两国铁路定位的不同有着很大关系。中国铁路的主要功能是联通不同大城市,保证人员与大宗物资流动,而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无关。但日本铁路公司从甫一建立,就是以创造客流、吸引消费者为主要任务,那么自然会想尽方法丰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确保城市居民喜欢车站、愿意来车站。
那日本这种以车站为基础的城市景观起源于何?那便要说到日本近代著名实业家,也是引领大阪在20世纪30年代走向辉煌的小林一三。
阪急模式:“以电车创造客流”
有趣的是,虽然小林一三一手奠定了日本铁路公司的运营模式基础,但他却从没学过一点点铁路知识,甚至于最早的职业规划也是成为一名作家,而不是一位极富盛名的企业家。
经过明治维新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各大城市已经初具雏形,虹吸效应把全国各地英才都汇聚到大城市,小林一三也以优异的成绩从老家山梨县考入庆应义塾大学,毕业后加入日本规模最大的三井银行,被派驻到关西最大的都市大阪,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阪漂”生活。对于小林一三这个本想去当作家的人来说,日复一日的银行工作不可谓不是一种煎熬。为了消遣,他把工资与家庭寄给他的生活费大都用于茶屋玩耍。要知道,所谓“茶屋”不仅是喝茶的地方,更可以与艺伎一同畅饮,是兼具男欢女爱的场所。
1907年,小林一三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机,但这个转机的初始情况却并不那么好。这一年,三井银行的老上司、刚刚成立北滨银行的岩下清周与其他几位三井财阀的老人邀请他辞去三井银行的工作,来到大阪执掌新设立的证券公司。但很快,日本股票市场出现巨大恐慌情绪,于是老上司也就没办法继续成立公司,这让已经辞职的小林一三立刻成为失业人群,他与妻子只能在大阪过起了无依无靠的生活。为表歉意,老上司岩下清周还是把当时成立的铁路公司“箕面有马电气轨道”交给小林一三,让这个文科生在一个全是理科生的公司里担任经理,主持铁路建设与运营工作。
《小林一三》
(日)老川庆喜 / 著
陈娣 /译
新星出版社
2019年6月

但之所以这么轻易就让小林一三担任这个公司的经理,事实上也是因为这个岗位是一个烫手山芋。从运营角度说,这家公司的铁路服务没有任何竞争力,其一端连接大阪最北边的梅田车站,但另一端却只是联结箕面(以红叶出名)、有马(以温泉出名)这两个并不出众的旅游景点,中间再也没有任何大型城市或人口集中区域。那么任何一个学过铁路运输或城市规划的人,都明白这家铁路公司比起当时联结大阪与神户这两大城市、拥有丰富人流、物流移动的阪神电车公司来说没有任何竞争力。
但或许正因为没有铁路专业知识的负担,小林一三反而更容易抛弃成见,他决定从大阪梅田开始,一步步沿着铁路走去,考察铁路预定线路。这时的他发现,大阪西北部虽然渺无人烟,但也正因如此才呈现出一片田园牧歌风情,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扎根:“为什么城市人不愿意来到这么美丽的地方居住呢?”作为曾经的大阪上班族,小林一三敏锐意识到城区的租金与物价都涨到了一定水准,再加上原城区面积太小,上班族只能花着高价挤在一个个小隔间里,忍受着柴油机尾气的恶臭。既然这样,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来到宽敞干净、空气清新的郊外生活呢?
很简单,因为没有一条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让他们在一小时内就从上班地来到郊外的居住地,郊外也没有合适的公寓或房子可以让他们住,周围更缺少菜市场、百货店等等配套设施。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的外来人口、尤其是青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小林一三也决定,在田园牧歌般的郊区实行土地开发,新建住宅区,用铁路将居民运往市区。
为了让购买者免除后顾之忧,小林一三借用了银行时代的知识,允许购房者以土地与房屋为抵押,上交首付款、剩下的分期付款,为工薪阶层创造了拥有自己的房子、过上富裕生活的机会;房屋的形制也不是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拥挤的长屋,而是总面积达100平米的小楼,屋子里全部安装电灯,这在那个煤油灯仍然很普及的时代显得非常高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崭新。小林一三的设想大获成功,铁路沿线开盘的池田、樱井、丰中等楼盘迅速售罄,愿意乘坐铁路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以看到,小林一三经营铁路公司的主要思维,不是在既有人流、物流的存量问题上想办法,而是在增量问题上动脑筋,正如他自己的名言所说“以电车创造客流”。但是小林一三并不只想做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身上的艺术气息让他进一步成为了日本城市生活的设计师。
市民文化:日本城市生活的多样化思考
小林一三第一次尝试改造市民生活,就创造日本一个极负盛名的艺术团体。
随着工作制度的逐步完善,上班族开始有了固定的假期。为了让他们在休假期间也能乘坐铁路,小林一三在沿线的宝塚地区开发了新温泉,但由于别无特色,温泉并没有获得成功。看着无人光临的大浴池与更衣室,小林一三下定决心,把温泉水全部放掉,在大浴池里摆满椅子,更衣室也全部拆除,改为舞台,让一群女孩子在台上唱歌跳舞——这便是1914年成立的大名鼎鼎的宝塚歌剧团。由于有着文学梦想,小林一三在这一时期广泛投入到歌剧音乐剧的创作之中,他创造性地要求全体男性角色都由女性乔装扮演,引得一股别样风潮。大量客人在周末从大阪市内出发,乘坐小林一三开设的铁路公司运营的列车、来到小林一三创造的场地观看宝塚歌剧团的演出。1924年,宝塚大剧院正式建成,这在那个市场营销尚不发达的时代不啻为一种创造。
宝冢歌剧团
其实就宝塚歌剧团本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如果没有阪急电铁公司的补助,这个剧团单纯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下去。但怀揣文艺梦想的小林一三也提到,自己从一开始就不期求宝塚歌剧团有什么盈利效益。因为宝塚歌剧团的火热程度堪比现代日本的akb48系列偶像组合,那么这种品牌效应就会让阪急获得更多无形的广告效应,“阪急”作为一个品牌就能更加深入人心。到了1932年,宝塚在东京日比谷地区开设剧场,迅速引发东京居民的兴趣,以剧场为依托,宝塚又在1934年进一步成立剧团与电影公司,这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东宝”电影公司的先祖。
小林一三创造的还不仅是剧场与剧团,他还重制了百货店的经营模式。当时日本百货店都是从高档和服店发源而来,距离车站很远,所以一般的百货公司都会提供免费接送到车站的服务,但这就等于是把想要在百货店里闲逛的一般工薪阶层拒之门外。于是小林一三再度想到:如果车站里面就有百货店,甚至车站本身就是一个百货店,那工薪阶层就不需要再去那些位置不佳的百货店,他们可以在下班以后来到车站,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以后再离开,即便什么东西都不买,商场也会充斥着人流,吸引周围其他顾客光临。
1920年,在自己的铁路公司改名为“阪急电铁”之后两年,梅田车站附近建起一座五层楼高的百货店,一层是从东京招商而来的百货店品牌“白木屋”,二层则设置了“阪急直营食堂”,为工薪阶层提供便捷的餐食,三层售卖一些季节性商品。在进入百货业的初始阶段,小林一三并不了解消费者对于零售的心理,于是这栋建筑并没有全部对外招商,而是闲置一部分。经过数年对“白木屋”商品陈列方式与商品种类的研究,小林一三逐渐掌握了大阪的消费者心理。阪急与白木屋之间的特许经营合同到期后,阪急百货店也在1929年兴建了地上八层、地下两层的百货店,正式以铁路公司的身份为来往于梅田车站的每天12万人次的客流提供零售服务,这也是至今仍然坐落在梅田车站旁边的阪急百货店的原型。
小林一三还改变了酒店的经营模式,首创“经济型酒店”这一崭新业态。当时日本已经有大量的职员反复出差,但传统酒店却又过于豪华,价格甚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林一三提议建设一家面向出差族的酒店,酒店房间以单人间为主,配合充足的冷气与暖气,不设宴会厅以增加客房的数量,酒店服务员不需要懂得如何伺候贵族与高级人士,哪怕外行人也可以经过短暂培训上岗。如此一来,大量运营成本得以节省下来,小林一三顺势把单人间的价格设定为与东京至大阪间的夜间卧铺车同等价格水平,满足上班族的出行需求。在这种经营理念下,梅田车站附近的“第一酒店”也得以建立,也一直延续至今。
阪急百货梅田总店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阪急电铁的沿线居民早上坐着阪急电铁上班,下班后在阪急百货店买东西,再乘坐阪急电铁回到小林一三开发的住宅区,周末去宝塚听歌剧,出差则居住在第一酒店里面。小林一三以一介铁路公司的身份起家,重新塑造了大阪工薪阶层崭新的生活方式,而许多人也成为所谓“阪急一族”,这种以铁路线为中心的生活状态也一直延续至今。
小林一三创造的“阪急模式”异军突起,极大冲击了原有的铁路市场,随着阪急电铁成为日本国内盈利能力最强的铁路线,其竞争线路——阪神电铁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在沿线开辟甲子园运动场。在《大阪朝日新闻》的投资下,这座1924年建立的球场成为日本高中棒球联赛的决战地,这在棒球文化非常普及的日本更成为无数棒球少年心目中的圣地。在两大铁路公司的竞争下,大阪一跃成为日本经济规模最大的都市。
其实,无论是开设宝塚歌剧团,还是经营阪急百货店,亦或是开设住宅区,小林一三的着眼点从来都是城市生活的一般大众,这也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恰好,阪急电铁的高速发展时期正值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日本市民文化高速发展,普通大众取代英雄与贵族成为了新时代的主人,形成了面向全体国民的、富含欧美自由主义气息的“大正浪漫主义”文化,小林一三的努力也受到日本官方的关注,开始参与越来越多的事业,甚至在1940年成为第二次近卫文麿内阁之中主管产业经济发展的商工大臣。
小林一三始料未及的是,日本迅速进入到军国主义的统治下,欧美自由主义也被当作“敌性思想”对待。1941年初,由于反对军国主义政府成立的法西斯组织“大政翼赞会”,小林一三最终被排挤出政府。不过二战结束之后,小林一三还是重回政坛,成为币原喜重郎内阁的应急管理厅长官,以“建设一个只要工作就能实现工作价值的世界”的理念继续参与到国家事务之中。
阪急模式的全国化发展
二战结束后,日本私营铁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发,以东京为中心区、通往山间或海滨旅游区的小田急、东急、西武等铁路企业先后获得土地开发许可而发展起来,他们也都相继借鉴了小林一三创立的阪急模式。
当然这一时期,“阪急模式”已经成为业界标杆,几家公司自然也希望用更多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从1950年开始,小田急、西武、东急三家公司都瞄准了东京西南部著名的温泉景区箱根山,竞相争夺巴士线、登山铁道、游览船乃至温泉的经营权与合作权,上演了一幕幕著名的商战,前后延续近20年,也成为日本商业历史上别具一格的“箱根山战争”。但三家公司竞争的结果,就是让箱根山成为东京工薪阶层都能去得起、玩得起的“一泊两日”(一晚两天)景点,为东京市民的假期生活提供方便。
到了二战以后,“阪急模式”被重新定义为三个新模式的组合:一是在城市中心区以铁路客站枢纽为中心开展土地综合开发,建设百货店、大型超市与购物中心、娱乐场所、写字楼、经济酒店等等设施;二是在沿线土地价值不高的地区开设中小型车站,并在附近用较低的价格购买土地、开发为住宅区之后售卖给工薪阶层;三是在市郊景区开展大型的综合娱乐设施建设,以温泉、亲子游乐场(包括迪士尼乐园)、海滨等景色作为卖点,吸引工薪阶层在假日前往。如此一来,东京工薪阶层的生活就不再需要依赖小汽车,而是只需要步行+铁路即可完成。
小林一三纪念馆
在阪急模式的带动下,东京城区的发展状态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变。由于铁路公司开发的住宅区项目大多都在东京西侧,所以在工作日的早高峰时段,数条铁路线把上班族源源不断地送到涩谷、新宿、池袋三个巨型车站,方便他们换乘其他铁路线或公交车;晚高峰时段,大家则从工作地重新聚集在这三个车站,吃一顿便饭回家;而到了休息日,力求精致的青年男女则会来到三个车站附近以铁道公司名称命名的西武、东武、东急百货店购物,打发慵懒的周末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个车站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聚集,东京经济的重心也从传统的皇居东侧转移到以明治神宫为中心的西侧,形成了崭新的文化圈,也奠定了如今日本以铁路车站为中心的生活模式。
说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书评”(ID:eeobook)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