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专访钮承泽:开启华语电影的"反殖民"时代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mtime.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15 15:19:1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那些年的台湾电影 大师作品太晦涩,大众电影又太娱乐,那些年,曾经孕育出文化繁荣的台湾电影陷入低谷。而那些年,正逢钮承泽、魏德圣这一批导演的成长期。优胜略汰的逆境中,他们承前,学习,磨练,观察,然后在08年做了一次展现和迸发。 一代台湾电影人的责任感在2008年得以爆发 时光网:在台湾电影的低潮期,台湾电影人是怎么样一种生存状态? 钮承泽:经历台湾新电影的蓬勃发展,然后产量减少,观众排斥,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是有侯孝贤、杨德昌这样的大师,但是我们的一些电影会非常沉闷,包括我这样的观众,身为一个演员,我去电影院看,都会觉得沉闷。我现在看以前的电影还是会睡着,观众也会觉得很白痴,都看不懂。另外有一些电影,当然也卖得不错,没有什么生命的味道,观众反映就是:“干!好白痴哦,我干嘛要看”。也就是当时缺少那种“中间”的电影,也有生命的真像,精良的制作,明快的节奏,可以让观众跟着跳,跟着哭,走的时候还可以为你生命带走一点什么的那种电影。那是我一直想做的,当时想象着未来,有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是阿Q精神,好像自己掉了一个红萝卜,告诉自己撑住,撑住。事后看来,那是一段多好的讨乞的过程。 其实我在五年前就讲,当时大家都劝我不要做电影了,但是我不是这么想的,电影对于我们讲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是观众讲的,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故事和电影一定有需求;二是电影是娱乐产业的火车头,在台湾有很好的流行音乐的工业,有很好的书籍出版工业,没道理在电影这一块做不起来。我觉得每一代人都一代人的使命,而我这一代人就在过去20年当中,承前,学习,磨练,观察,然后在08年做了一次展现和迸发。08年有一次所谓的台湾电影文艺复兴,我记得台北电影节6月,那时候《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上片,《九降风》刚下,同年还有《囧男孩》、《海角七号》,我们已经知道来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刚有机会当导演,都拍了不同的题材,都很想和观众沟通,已经和之前的大师不一样了,我们是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包括侯导都非常兴奋,下台的这一刻,他觉得很爽,当时《九降风》卖了700万台币,《囧男孩》卖了3000万台币,《海角七号》5亿多台币。 但是市场很冷酷的,《海角七号》是无法复制的,用很少的钱,改变一辈子你的生命。《海角七号》是我一个哥们,他完全相信,勇敢投入的完成一部作品,他背后可能有很多因素。透过《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了我勇气,然后我就做了《艋舺》,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去做一次拼搏,做好负债准备,最终《艋舺》成功了。 钮承泽&魏德圣 台湾电影新势力 时光网:这几年台湾的商业电影越走越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都取得很高的票房,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钮承泽:生命是非常的神秘的,就所有的灾难所有的苦难,在我们好好面对之后,它都是养分。其实台湾电影也是证明历史的这个定律,就所谓的20年风水轮流转,我觉得从健康正面来看,它形成一个淘汰的过程,留下来的都不是为了利益,留下来的绝大部分人都是真心喜欢电影的人,小魏(魏德圣),我,我们这些人都是不断的在这个行业磨练、等待、观察,开始陆续有机会,然后产生了能量的一种展现,它绝对不是偶然的,我很早就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