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德法合拍的《拉贝日记》在柏林上映,但却被日本拒之门外。4月22日,《南京!南京!》在中国上映之后,导演陆川乐观地说:“这部影片下半年就会在日本上映,你们要相信陆川,这部影片一定会在日本上映。”我们是否能够相信陆川?换句话说,日本是否能有容纳《南京!南京!》的气量?
我想,陆川的乐观,有其道理。在日本电影界,陆川有一定知名度。此外,这些年来,他在日本结交了不少得力的朋友。还有,中国抗战影片也有登陆日本的前例,如姜文拍摄的《鬼子来了》。
但是,这次不同的是,不论《拉贝日记》还是《南京!南京!》,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这在日本属敏感话题。关于《拉贝日记》被禁,日本主流媒体甚至连该片被禁的消息也不报。尽管日本自由派人士从保障言论自由角度,在网站发起签名运动,要求引进该片,但至今未果。因此,有人推测《南京!南京!》也可能以同样理由,遭到禁演。
不过,关于《南京!南京!》可能在日本上映,也有乐观的消息。例如上周该片在中国上映后,日本主要媒体立即做了报道。这些报道,其主调还是比较客观。
我们知道,日本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并非一致。在上述电影报道中,共同社使用了“南京大屠杀”(日文为“南京大虐杀”)一词,而《读卖新闻》虽然未用“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但在该报报道中,使用了“旧日本军杀害众多中国人的(事件)”。
尽管上述两部影片题材相同,但多数日本媒体并未将《南京!南京!》简单归为“反日”,而是侧重报道该片在中国国内引发不同意见。共同社在报道中说,尽管影片中有大量杀戮俘虏、强制征用从军慰安妇的镜头,也有悬挂头颅等残酷的场面,“但在结尾时有日本兵因罪恶感而放走俘虏后自杀的内容,因此在中国国内引起议论”。如《读卖新闻》在报道导语中说,“《南京!南京!》4月22日在中国上映,将苦恼的日本兵作为主角这个首次尝试,在中国引起议论”,并说“上映仅半天时间,就获得9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在国产战争电影中罕见”。
值得指出的是,各个媒体都注意到《南京!南京!》人性层面的内容。如《读卖新闻》记者采访了5名刚刚看完这部电影的上海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都说他们“可以理解作为人的日本兵的苦恼,不会(将电影中日本军的残暴)与现在的日本人联系起来”。《产经新闻》在有关报道中,也采写、传达了中国观众的观后感,说中国观众“看到日本人作为人的侧面,改变了(对日本人的)印象”。
此外,有的日本媒体还介绍了中方导演的制作意图。如《读卖新闻》在报道中引用了陆川对中国媒体说的话:“他(电影主人公角川)代表了我们人类对战争的反省。”共同社则引用陆川的话:“希望日本人能观看这部电影,了解中国人内心的悲痛,并理解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中,《读卖新闻》介绍了中国国内网络舆论对该片“美化日本人”的批评,但着重介绍了中国纸媒对该片的评论,即“不单从民族感情出发,这部电影证明,(中国人)是可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看待战争的”。
日本媒体的报道,也有可能导致该片无法登陆日本的内容。如4月22日《产经新闻》的报道说,该片强调“强奸”“杀戮”。此外,在涉及该片主题时,《产经新闻》报道指出“黑白影片容易造成是纪录片的误认,易给观众电影是‘史实’的印象”。这种看法,也可能为禁止该片在日本上映提供理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贝日记》在日本遭禁?有消息说,《拉贝日记》中出现了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亲王,即裕仁天皇叔父,这是该片遭禁的主要原因。关于天皇及皇族,在日本属于文艺作品的禁忌,而《南京!南京!》中没有这方面内容。仅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南京!》登陆日本的确相对阻力较小。
《南京!南京!》能否登陆日本,可能成为中日关系接下来的又一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