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观点
电影中的文化特色比自然风光更吸引人
●王健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
由影视推动一个地方旅游的事例不少,但大体都是一种意外效应,刻意进行旅游营销而且能成功的很少。这正应了观众的一种心理,在现在这个经济发达的时候,广告无孔不入,人们最容易产生排斥心的也是刻意为之的广告。只有那种把人们在无意中吸引住,让人由衷发出赞叹的电影场景,才会进一步拉动当地旅游走向火热。
因此,针对旅游的营销可以有,但不能过于直白,直奔着目标而去,游离于情节之外的景点会让观众一看就觉得是广告,反而倒了大家的胃口。这就要求旅游推销者在具有敏感的意识之外,还要给制片方一定的创作自由,比如可以允许《非诚勿扰》中的女主人公到北海道“自杀”。
实际上,在电影中通过当地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比单纯的自然风光更有用。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女主人公在巴厘岛听巫医给她分析命相,抛去迷信成分,当地文化的那种神秘感一下子吸引住了大家。
一个地方的美景可以通过网络来浏览,但文化特色不亲身走一遭是无法获得的。但在文化营销的时候,不要再犯“一个叫春的城市”这种错误,非但想看“叫春”的人少,而且给大家的印象是———这原来是个没有品位的地方。
后续服务解决“去做什么”“要不要再去”
●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电影与旅游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影视拍摄基地转换成旅游目的地。国外有代表的是好莱坞,国内目前最成功的是浙江的横店影视基地,因为每天都有摄制组在那里拍电影,对游客形成一种探秘式的吸引力。但在中国这种模式的前景是有限的,而且旅游只能是影视城的一个副业。
第二种就是影片的拉动效应。从早期的无意宣传,到近几年景区和旅游局有意识地与制片方合作。运用影视中植入的营销手段,无论如何要比直接的广告宣传效果要好。
但无论效果再好,影视的效应终归是一次性的,要想把短暂的拉动变成较长久的旅游兴奋点,还应该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电影中的旅游宣传,实际做的是形象宣传,解决的是“到哪儿去”的问题。接下来应当借力使力,进行第二个层面的产品宣传,提供吃、住、行等多方面的信息,解决“去做什么”、“怎么去”的问题。第三个层面就是口碑宣传,通过满意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来,也就是解决“要不要再去”的问题。
贺岁电影里的旅游地
本年度贺岁档影片中出现的场景,已经在一些旅游爱好者中受到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提出了“走自己的旅游路,让别人去看电影吧!”的旅游口号。
广东开平碉楼
——《让子弹飞》
电影中的不少镜头出现了碉楼的身影,其中塘口的自力村碉楼是电影《让子弹飞》的主要外景地,楼前有水塘、石板路,楼后有田野、村民,是附近一带摄影发烧友的据点。除了开平碉楼,电影还在广东省台山的端芬镇梅家大院取景,这一带的建筑都具有浓郁的广东地域特色。
浙江象山春秋战国城
——《赵氏孤儿》
电影取景的地方为一新一旧,新的在浙江象山专门重金打造的春秋战国城,旧的则是传说中程婴藏孤之地———山西盂县藏山。
海南万宁的石梅湾
——《非诚勿扰Ⅱ》
电影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北京各景点外,海景取自海南万宁的石梅湾。相比亚龙湾,石梅湾游人较少,人工开发痕迹也较少。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
——《大笑江湖》
野柳是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海岬,有经过千万年侵蚀、风化形成的多样岩貌和丰富的海洋生态、渔村风情,是台湾游的重点。
河南嵩山少林寺
——《新少林寺》
翻拍的电影让这座“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再度火热。建于北魏,以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著称……都是再熟悉不过的游走噱头。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