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OR借鉴皆非长久之计
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借鉴海外片成为风气,这也导致日后港产片原创力匮乏
香港电影的前车之鉴
香港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迎来了和如今的华语电影一样爆发式的增长,随之而带来的也是和目前华语电影一样的现状。大量的抄袭充斥着影坛,王晶的《鼠胆龙威》抄袭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虎胆龙威》、任达华主演的《黑猫》抄袭吕克·贝松的《堕落花》、周星驰主演的《逃学威龙Ⅲ之龙过鸡年》抄袭莎朗·斯通的代表作《本能》……大量顶着“戏仿”“本土化”“致敬”旗号的抄袭层出不穷。
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会主席曾经在回顾港产片发展历史的时候,感叹的说过,香港电影在那个年代有太多抄袭了,因为仗着资讯不发达,大家对国外电影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本土的创作者们遇到不错的故事,就直接拿来使用,变成港片给观众看。
短时间看,这样做的确使得当时年产300部电影的香港几乎天天都有新片上,热闹沸腾无比;但是,也为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电影的没落埋下了病根,以致于沦落到如今一年不到30部的情形下,纯正的港产片已经屈指可数,影响力也远不如从前。
对于海外片合理恰当的借鉴是华语电影目前的创作手段之一
借鉴是华语商业片的必经之路?
华语电影不敌好莱坞电影是事实,对于一个在近十年才开始逐渐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新生事物而言,急速扩张的华语电影市场与从业者们高低不一的素质、创造力与制造速度、生产规模的脱节,都是造成大量借鉴存在的客观原因。
以《西游降魔篇》来说,影片的整体效果仍然以原创为主,精彩的笑点和紧凑的结构都是影片获得成功的基础,仅仅因为片尾一处动作特效的抄袭并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华语片恰当的借鉴手法也同样值得肯定,《泰囧》、《消失的子弹》、《疯狂的石头》等华语片聪明地将美国电影的优点本土化,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华语片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的时期,合理恰当的借鉴是可行的。
但是,完全依靠借鉴和模仿来进行电影创作显然不是长远之计。毕竟,原创力的生命才是最持久的,不停抄袭的结果最终只能营造出一个“山寨电影大国”,而成不了真正的电影强国。期待将来,华语电影能够摆脱抄袭借鉴的阴霾,真正的立足在充沛原创力之上,拍摄出精彩的作品。
上一页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