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娱乐 >> 电影资讯 >> 正文

中日武侠电影之武道侠光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更新:2015-10-21 9:20:58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原标题:中日武侠电影之武道侠光


2015年10月20日 14:12:47来源:新华网



“侠肝义胆”和“人道主义”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战乱四起,外有列强掳掠,内有政府软弱。百姓无所依凭,惶恐度日。此时,武侠之风借电影横空出世。


这时期的武侠电影内容受武侠小说影响颇大,但形式仍带有传统戏剧的影子。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红侠》《关东大侠》等武侠片,是从海派戏曲中的“连台戏”内化而成的连集分幕系列影片。特别是《火烧红莲寺》更是将武侠与志怪联系起来,开创了此类型电影的先锋。


自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以来,短短数日,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纷纷排片,热度不凡,其续集多达18回,成为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


此后,仅3年就有多达227部同类武侠志怪电影,其中不乏粗制滥造之作,玄幻有余,侠义无存。但这毫不影响此时期的武侠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侠士们身负大众期望,遇妖斩妖,遇奸除奸。


然而这类型的武侠电影犹如昙花一现,1932年即被国民党内政部和教育部合办的电影检查委员会强制禁止。事实证明,无论武侠世界的主人公如何神通,在现实面前不过是一场幻影。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武侠电影东山再起的保障,社会杂糅的矛盾是武侠电影兴盛的给养。


而日本真正的剑戟电影诞生要追溯到1910年,由日本电影之父牧野拍摄的《忠臣藏》。在其后的短短17年间,日本国内产出的近1000部电影中,大部分都为剑戟电影。


1921年牧野教育电影制作所成立,开始致力于剑戟电影的探索,剑戟电影开始从“狂言”这一演出形态中脱离出来,更加追求现实主义。特别是到黑泽明时期。


如果说中国的武侠是以儒道为底蕴的话,给日本的剑戟电影赋予灵魂的则要算与武士道的结合。虽然日本电影在诞生之初以武士为题材的作品业已出现,如阪东妻三郎的《幻想》、牧野省三的《流浪者之歌》《崇禅寺马场》,但是这些电影里武士出场时,往往是热气腾腾的厮杀场景,武士的描写仅仅停留在“武打”上。


什么是武士道?从10世纪到19世纪,武士是一个阶层。武士自形成之初便是附属于贵族的,所以忠之道是武士的第一要义。而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并非武士诞生之初便有的,最初的“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武士道》一书中记载的近似西方骑士的精神,其实是从武士修行多年的规范中提取了养分而做的升华。在牧野之后还有许多导演,如熊谷久虎、伊丹万作都曾描写过武士,他们侧重对封建制度和武士道的伦理进行辩证的探讨,重理而轻情,这种剖析让原本还不成熟的镜头语言显得愈发生硬。


幕府末期藩镇割据,战乱四起,许多武士沦为野武士,他们选择做土匪当强盗,忠义、情义的字眼在其身上全无体现。然而,还有些武士沦为浪人,他们挣脱权力给养的同时也挣脱了权力的枷锁,多了一分自我坚持。


终于有那么一位导演利用他50年的生涯把武士道的精神拍出味道来了,他镜头前的武士不是规范下行走的人偶,电影画面也不再是武士规范的科普讲座,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将武道和侠义结合起来,将干巴巴的道义附上了活生生的血肉。这个人,就是黑泽明。他的武侠,有了更广泛的定义——人道主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娱乐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娱乐:

  • 下一篇娱乐: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童星超时劳动触犯法规 《东京一

    山下智久《紧急救治》夏季复活

    晨间剧《笑天家》主演出炉 葵若

    渡边麻友《再见烤米棒》改名 暗

    日本女导演被指虐童 竟要求6岁

    童星彻夜拍剧崩溃大哭 电视台为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