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内薰(おさない かおる),1881年7月26日 -- 1928年12月25日),是明治末期至大正・昭和初期,在“演剧”界致力于革新的剧作家、导演、批评家。
[编辑] 其人其事
其父是陆军军医小山内建(玄洋),因高桥传遗体的解剖和日本首例氯仿麻醉手术而为人知。
小山内出生于父亲就任院长的广岛镇台医院(广岛陆军医院)所在的广岛县广岛市细工町。父亲之后又兼任广岛医科大学的校长助理。5岁时,父亲早逝(其墓现在广岛市内比治山的陆军墓地),他也移居东京。
东京都立日比谷高等学校毕业后,在第一高等学校 (旧制)时代,因失恋的契机,小山内入了内村鉴三(基督教思想家)的门下,帮助其编辑杂志等等,但不久即远离了基督教,继续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学习英语。由于他参与了对于英语教师小泉八云被免职的留任运动,甚至被留级了1学年(小泉八云的继任者是夏目漱石)。在求学途中,他得以知遇了亡父以前的同事森鸥外,涉足舞台,也开始了诗和小说的创作。1906年,大学毕业。1907年,他接受了友人,木材商・数井政吉的资金援助,创办了同人杂志《新思潮》(第1次),一直发行了6号。在杂志中,小山内不遗余力地介绍了西欧的演剧评论和剧本。
1909年,他与从欧洲归国的歌舞伎演员市川左团次共同结成了“自由剧场”。第一次公演就演出了易卜生原作,森鸥外翻译的《博克曼》,目标直指当时在欧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现实主义”的演剧,在日本的新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20世纪初叶的日本代表演剧是歌舞伎,,是以演员中心主义的演剧。与之相对,小山内所想的现代演剧则是以剧本为优先,而导演是将其正确表现出来的媒介,在导演的基础上才有演技之说。